解鎖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全食”菜單
據統計,截至2023年8月,全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數量已突破925家大關,日處置能力飆升至103.5萬噸,這一數據較13年前實現了近9倍的增長,處理能力更是激增了16倍。然而,一個顯著的“痛點”逐漸浮出水面:這些高效能的發電廠卻普遍面臨“吃不飽”的困境,平均負荷率僅維持在60%左右,遠低于滿負荷運營的標準。
一、垃圾焚燒廠“食不果腹”的現狀
隨著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深入實施,原生垃圾源頭減量成效顯著,但同時也給垃圾焚燒發電廠帶來了“無米下鍋”的挑戰。日益增長的處理能力與相對穩定的垃圾供應量之間形成了鮮明對比,如何填補這一供需缺口,成為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主流“開胃菜”:摻燒一般工業固廢
面對困境,行業內迅速行動起來,將目光投向了一般工業固廢這一“寶藏”。一般工業固廢以其高熱值、低含水量及高均質化的特點,成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理想的“佐餐”。協同焚燒不僅能在“質”上提升發電效率,還能在“量”上增加垃圾處理量,雙管齊下解決發電廠“吃不飽”的問題。同時,由于兩者處理工藝相近,這一舉措還能有效降低改造成本,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
一般工業固廢焚燒前預處理工藝
三、多樣“配菜”:政策引領下的多元化
此外,國家多部門聯合發力,鼓勵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拓寬“菜單”。從市政污泥、沼渣、濃縮液到餐廚垃圾、農林廢棄物、醫療廢物,多種類型的廢棄物被納入協同處置的范疇。今年上半年,垃圾焚燒發電摻燒技改項目直觀展示了這一趨勢,各類垃圾協同焚燒已成為行業新潮流。這一舉措不僅豐富了焚燒發電廠的“食材庫”,還有效促進了資源循環利用,推動了垃圾處理體系的完善。
四、深挖“庫存”:陳腐垃圾的重見天日
在探索的道路上,行業并未止步于眼前。面對廣闊的市場空間,陳腐垃圾成為了新的“焦點”。全國1665座在役垃圾填埋場,年填埋量高達8992.95萬噸,這些沉睡地下的資源被重新挖掘,經過科學處理后,可成為垃圾焚燒發電廠穩定的“能量源”。陳腐垃圾的處理工藝雖復雜,但其帶來的環保效益與經濟效益不容小覷,既緩解了土地資源壓力,又為焚燒發電廠提供了持續的“口糧”。
陳腐垃圾焚燒前預處理工藝
未來,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將在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繼續探索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之路。通過不斷創新策略和技術升級,我們有理由相信,垃圾焚燒發電廠將能夠解鎖更加豐富的“全食”菜單,實現垃圾處理的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為構建美麗中國貢獻綠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