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筑垃圾處理方式的歷史變遷
建筑垃圾在我國作為較大的固體廢物單一排放來源,已經逐步取代生活垃圾成為“垃圾圍城”的主角,所以建筑垃圾的處理對我們生態環境建設至關重要。尤其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和“雙碳”目標的歷史背景下,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成為其重要目標分支,也是循環經濟理念的延伸以及成果的量化體現。我國建筑垃圾的處理方式經過十余年的技術與工程經驗積累,其工藝技術已逐漸趨于穩定成熟。工藝路線大概是兩級破碎,三級篩分,外加干法或者濕法除雜的主體工藝路線,經過這樣的工藝處理,建筑垃圾可以除去雜物,做成各種骨料,進一步再做成再生磚、再生混凝土等其它產品,完全把建筑垃圾做成資源化產品。而且現在新建的建筑垃圾處理項目有多種方式,可以用靜脈產業園的模式協同處理其它城市固廢,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實現固廢集中處置,也可以提高建筑垃圾處理企業的“自我造血”功能。
其實我國的建筑垃圾經過了多次的變遷,跟政策相關,跟市場也相關。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建筑垃圾基本是全量填埋的模式,隨著我國各級政府對建筑垃圾處理工作的重視,在2000-2010年左右我國開始探尋適度資源化發展方式,此階段的再生產品以含雜率較高的再生骨料為主,典型的處理工藝是移動式建筑垃圾處理三件套,設備主要由移動式重型篩、移動式反擊破和移動式成品篩組成,通常露天作業,對含雜率比較低的建筑垃圾進行預處理,同時配置兩條再生產品生產線。進入“十三五”后,我國的環保力度不斷加大,建筑垃圾處理也從露天處理方式轉變成廠房規范處理的方式。從2020年以來,在雙碳背景和十四五規劃下,建筑垃圾處理才發展到我們開頭說的比較成熟的處理工藝加上協同處理。
潔普環保自成立以來,十多年專注于固廢處理整套方案和設備供應,在建筑垃圾處理方面有這深厚的技術積累經驗,歡迎隨時聯系我們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