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控制RDF替代燃料的粒度?
在水泥窯、熱電鍋爐等工業場景中,RDF替代燃料的粒度控制直接影響燃燒效果和設備運行穩定性。以下是粒度管理的核心作用及行業實踐依據:
一、燃燒效率的關鍵保障
1. 燃燒充分性
- 大顆粒風險:超過100mm的燃料塊在窯內難以完全燃燒,易形成未燃碳粒(如某水泥廠案例中,大塊RDF導致分解爐出口CO濃度超0.7%),熱值損失可達15%以上。
- 小顆粒優勢:50-80mm的均勻粒度能增大燃料與空氣接觸面積,燃燒速度提升30%,燃盡率可達98%以上。
2. 熱值穩定性
粒度差異會導致燃燒速率不均,例如混合工業固廢中若含大塊石膏板,其低熱值區域會拉低整體燃燒溫度,影響熟料質量。
二、設備保護與運行安全
1. 避免堵塞風險
未破碎的編織袋、長條塑料等易卡堵給料口。某企業因RDF中混入30%大尺寸雜質,導致輸送帶每月停機清理3次。
2. 窯況穩定性
粒度過小(<5mm)易被氣流裹挾至預熱器,造成結皮加重。某生產線因RDF灰分中<3mm顆粒占比超40%,預熱器C5筒結皮厚度增加50%,被迫減產檢修。
三、環保與經濟性平衡
1. 氯離子控制
大塊含氯塑料(如PVC)內部氯難以揮發,易在窯尾富集。粒度<80mm時,800℃高溫下氯揮發率可達90%,而大塊燃料僅能釋放30%。
2. 灰分分布均勻
均勻粒度使灰分分布更均衡。某企業通過將RDF粒度控制在50mm以內,熟料氯離子波動從±0.06%降至±0.02%。
3. 燃料成本優化
粒度分級后,高熱值細顆粒(如廢塑料)可優先用于窯頭高溫區,低熱值粗顆粒用于分解爐,燃料利用率提升12%。
控制RDF粒度絕非簡單的物理加工,而是通過原料適配→工藝匹配→設備優化的系統性工程,實現燃燒效率、設備壽命、環保指標的三重提升。隨著智能分選設備的普及,未來粒度控制精度有望達到±1mm,推動RDF替代燃料從“能用”向“用好”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