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它,生活垃圾焚燒廠就能“吃飽”了!
生活垃圾焚燒廠“吃不飽”現象日漸凸顯
在垃圾處理備受關注的當下,垃圾焚燒發電作為一種技術相對成熟,且能夠有效實現垃圾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的處置方式,已成為許多地區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置和綜合利用的主要方式。經過發電廠內部各項工藝處理,發電后的煙氣得到凈化,排放達標,無二次污染;產生的爐渣經過多道工序處理,可以制成各種尺寸的磚塊,實現資源化利用;即便是無法循環利用的飛灰,也可以在經過固化封存后實現無害化填埋。
如此,既解了“垃圾圍城”之困,又能“變廢為寶”增添價值,無怪乎生活垃圾焚燒廠建設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據統計數據,我國垃圾焚燒廠數量從2017年的278家發展到2023年8月的925家,處置能力達103.5萬噸/天,提前完成了“十四五”規劃目標。
這“喜人”成績的背后,是逐漸凸顯的焚燒廠“吃不飽”、焚燒爐閑置的現象。據E20研究院調研顯示,當前我國垃圾焚燒廠平均負荷率約為60%,很大一部分生活垃圾焚燒廠未能達到滿負荷運營。浙江、山東、江蘇、安徽、河北五省2022年焚燒處理能力余量分別高達27,560噸/日、18,185噸/日、15,990噸/日、11,138噸/日、10,233噸/日。
2022年全國10個省級行政區焚燒處理能力余量情況(噸/日)
(圖片來源:報人劉亞東)
有業內人士表示,垃圾量嚴重不足,焚燒廠會選擇停爐。但在起爐和停爐階段,焚燒爐的氯化氫等環保指標本身就不穩定,而過于頻繁起停,若出現臭氣引發鄰避效應甚至是污染問題,后果不堪設想。污染隱患加大、企業成本倒掛,這是誰都不愿看到的。
破解生活垃圾焚燒廠“吃不飽”難題的方法
那么,該如何妥善解決這900多家“大胃王”“吃不飽”的難題呢?相關舉措已悄然推進中。比如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在《關于加快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生活垃圾焚燒設施摻燒市政污泥、沼渣、濃縮液等廢棄物的措施;江蘇省的《餐廚垃圾與生活垃圾焚燒協同處理技術標準》,浙江省的《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協同處置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名錄(第一批)》,均旨在打破跨領域協同處置機制障礙,支持生活垃圾焚燒與污泥、餐廚垃圾、工業固廢等協同處置、共建共享。
也有專家建議,可以在縣域內不同行政區域之間,或者一些大城市不同行政區域交界處采取跨區域聯合焚燒的方式;一些大型垃圾焚燒企業可以在焚燒業務之外,新組建或收購既有的環衛公司,打通收運與焚燒產業鏈;或者挖出填埋場陳腐垃圾進行翻燒……以上種種建議,從跨區域協調、資金成本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定困難,短時間內難成氣候。
可燃性垃圾助力生活垃圾焚燒廠“吃飽”
那么,我們為何不嘗試使用其它可燃性垃圾以彌補生活垃圾短缺之困進而解決燃眉之急呢?
一般工業廢棄物(廢紡織物、皮革邊角料、廢橡膠、廢塑料等),農林廢棄物(落葉、枯枝、樹皮、殘花、作物秸稈等),有機廢水污泥(工業污泥),養殖業廢棄物(畜禽糞尿、畜禽舍墊料、廢飼料等)等等隨處可見的可燃性垃圾經過合理的預處理工藝后,均可以替代生活垃圾作燃料。
有了充足的燃料來源,配上合理的處理工藝,難題便迎刃而解了。潔普智能環保便應市場之需,又結合不同可燃性垃圾的特性,推出了一系列可燃性垃圾預處理工藝,涵蓋廢紡、皮革邊角料、廢橡膠、廢紙、農作物秸稈、園林垃圾等物料,并已成功應用于國內眾多項目。
近期,今冬最強寒潮正在席卷我國大部地區,本就“不夠吃”的垃圾焚燒廠又兼供暖重任,燃料危機持續加劇。希望可燃性垃圾的有效利用能夠成為解決垃圾焚燒廠“吃不飽”問題的重要途徑,為環保事業和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